近日因為蘇迪勒颱風驚人且創紀錄的風速,在台北市龍江路意外吹歪了兩座郵筒.這兩座郵筒又因為網路消息的散布和電視媒體的推波助瀾意外爆紅,讓眾人趨之若騖,甚至引發何謂公共藝術的論戰.
要說這樣的郵筒是公共藝術未免太對不起所謂的"藝術"
一個街頭物件,在颱風過後被保留下來,這是一份對天象對環境影響的紀錄,即使被大眾一時捧為寵兒,最多只能算是本區域的"地標",離藝術,還差很長的距離.
誠然,諸多標榜著"公共藝術"的環境物件依然無法被人信服地歸類為藝術,但至少往這個方向前進.
台灣近年來因為公共工程必需含括一定比例的公共藝術費用,以至於無端製造出許多似是而非的環境藝術品.所謂公共藝術,顧名思義,其具有公共性,及藝術性,在過程中或多或少包含民眾參與的成份,其目的在提供並提升公共環境的品質,同時為所在的環境形成其自明性與特有風格.
2014年底才完工的台北捷運松山線是目前最新的一條捷運路線,和1996年最早的文湖線與1999年開始的板南線,在時間上相距快二十年,城市的變遷與時尚品味的改變,都使得松山線呈現出較具時代感的裝置風格.
今天是我第一次走到松山站,驚訝於其色彩及電腦程式多變與流暢的視覺效果,不覺得多拍了一些照片.反思何謂藝術,不難得到粗淺的解答.
以下文字摘自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網站http://www.dorts.gov.taipei/ct.asp?xItem=84706340&ctNode=74611&mp=115001
松山站
作品名稱:河流彎曲之處,域見繁花光穹
作者:江洋輝‧麻粒國際文化試驗股份有限公司
尺寸(公分):寬2180 x 長1240 x 高130
材質:不銹鋼管、水晶玻璃、LED燈
完工日期:103年10月
作品位置:穿堂層橢圓大廳
徵選方式:公開徵選
作品經費(新臺幣):15,000,000元
作品介紹:
松山起源於河流彎曲之處所匯聚成精華薈萃之地,在自然地貌的圍繞下,開啟了豐富的文化繁景,作品藉由「域見」的空間詩意,轉換出藝術品與基地地理環境、與人的「相遇」經驗。透過數萬根管狀單元垂直錯落出高低起伏的有機挑空造型,以有如河灣水波的迴流意象,在挑高空間中流轉、擴散出多重層次與角度的視覺體驗,藉以演繹松山豐沛璀璨的歷史起源。以富麗壯觀的巨型光雕形式,營造如同繁花百景的「繁花&光穹」,透過充滿生命力的生機力量,舞動出豐富的感官經驗,歌頌松山古今文明遞衍過程裡的百花齊放與未來希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